close

 

針對核輻射相關的資訊

取自網路新聞
  衛生署為了提供民眾關於輻射衛生健康知識,製作了輻射相關的食品衛生與健康醫療客問答,衛生署長邱文達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擔心,依據日本官方報告和我國原能會評估,台灣的輻射量仍在安全範圍,切勿自行服用碘劑,如果有健康疑慮,可就近前往指定醫院門診就診,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和協助。

 
《輻射傷害醫療常識Q&A》

Q: 常見之輻射危害形式為何?

A: 常見之輻射危害可分為污染(contamination)和曝露(exposure)兩種。輻射曝露則指身體直接受到外在輻射線之照射,如劑量過當則可能造成人體健康之傷害,但不致影響到其他人。輻射污染是指身體內外留有放射線物質,不僅可能造成自身健康之危害(輻射曝露傷害),同時也可能導致接觸者也被輻射污染而造成輻射傷害。如日本此次核電廠輻射塵外洩所造成的輻射污染,可藉由輻射偵測器測得。

Q: 如遭受到輻射曝露會出現哪些症狀?

A: 游離輻射對於人體之影響會因為輻射之種類、強度、劑量、時間、曝露身體面積等因素而有不同,依據美國國家輻射防護與測量委員會之報告,當一次身體大面積接受到1戈雷(約略相當1西弗,即100萬微西弗)以上之輻射量才有可能出現症狀。一般以皮膚、骨髓、消化系統、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之影響較為明顯。皮膚之傷害類似局部燙傷,出現癢、刺痛、發紅等現象,而其他器官以骨髓最為敏感,出現血球數下降,其次則為消化系統之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Q: 近日剛自日本災區返國之民眾,應該注意哪些自身健康問題?

A: 依據近日日本官方發布有關福島核電廠意外之資訊,其輻射外洩劑量應不致造成赴日旅客之健康危害,民眾如仍有疑慮,可觀察是否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如仍不放心則可至設有職業病醫學科門診或特別門診之醫院諮詢專科醫師。相關就診資訊可參考本署官方網頁。

Q: 何時服用碘片?使用時須特別注意什麼?

A: 於輻射外洩緊急事故時,國內核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域(半徑5公里)內之民眾可服用,碘片可阻止游離碘集入甲狀腺以保護其功能,只要有足夠的量就可以阻止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服用碘片三十分鐘後,就可以發生功能。服用之注意事項包括:對碘過敏者、甲狀腺患者,孕婦及新生兒如有服藥需要,請諮詢專科醫師。

Q: 如果自行服用碘片是否可預防輻射傷害?

A: 所謂碘片,僅對於遭受游離碘輻射暴露時,於4小時內服用即可有效減少甲狀腺吸收游離碘達到保護效果,如於8小時以後服用則只有40%的效果,但是對於其他輻射線並無效果,且服用碘片可能產生過敏、腸胃道不適、唾液腺腫大等副作用,民眾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如有必要會由政府統一發放。

Q: 如果懷疑自己遭受輻射污染需要看哪一科的醫生?要吃藥嗎?治得好嗎?會遺傳嗎?

A:依目前日本核災之官方報告,對健康應不會有影響,一般而言均不需吃藥都會康復,也不會遺傳,如仍不放心則可至設有職業病醫學科門診或特別門診之醫院諮詢專科醫師。

Q: 此次日本核電廠事故,對我們的飲水、食物會不會有影響?

A: 目前為止,不會;若日後原能會公布輻射塵因風向改變而影響台灣,則有可能污染飲水,但民眾不需太恐懼,污染情況嚴重度可以即時監測,即使飲水受微量污染,也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會隨尿液排出。食物亦同。

鑒於日本核電廠三部主機已完全炸燬,目前尚未知是否已經造成輻射污染,但我們應該提早因應,學習知識,以便危及時,救人就己..天佑日本 天佑台灣,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遭遇核輻射時要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遠離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進出核污染地區時,要穿防護服。 減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鏡、洗淋浴

3月11日發生的日本9級強震導致福島核電站受損洩漏,周邊居民被迫疏散。 截至昨天下午,當地有190名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最高時輻射達到1015微西弗/小時。 根據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未造成對人體的急性放射性傷害。

放射醫學專家表示,遭遇核輻射要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遠離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進出核污染地區時,要穿防護服,並及時淋浴,清除核污染。

(特別提醒)核輻射防護原則——內外兼防

放射醫學專家強調,發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別是有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時,總的防護原則是“內外兼防”,具體包括兩方面:

一、體外照射的防護原則

1.盡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

2.盡可能遠離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鉛板、鋼板或牆壁擋住或降低照射強度。

具體措施:當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形成煙塵通過時,要及時進入建築物內,關閉門窗和通風系統,避開門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隱蔽。

二、體內照射的防護原則

避免食入、減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區逗留。 清除污染,減少人員體內污染機會。

具體措施:如果核事故釋放出放射性碘, 應在醫生指導下儘早服用穩定性碘片。 服用量成年人推薦為100毫克碘, 兒童和嬰兒應酌量減少,但碘過敏或有甲狀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遠離核輻射

詳細操作指南:

1.進入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嚴重的地區時,要對五官嚴防死守。 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摀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

2.穿戴帽子、頭巾、眼鏡、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於減少體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別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嚴重,需要居民撤離污染區,應聽從有關部門的命令,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地點。

撤離出污染區的人員,應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進行監測和處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員應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能外洩:內外照射可傷人

核能外洩又稱為核熔毀,主要發生在核電站,核能外洩所發出的核輻射雖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範圍小,但是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傷亡。

省職業病防治院放射醫學專家楊宇華主任醫師指出,核洩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 “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輻射。”楊宇華指出,由於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已迅速組織撤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損害程度。

急性初期症狀:噁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 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 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

、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 “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 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 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乾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 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愈。

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 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 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 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輻射可致死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 其國際標准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 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 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 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

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核燃料中的有效成分是鈾-235,鈾-235同樣也是原子彈中的核炸藥,那麼核電站會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爆炸呢? 專家指出,絕沒有這種可能性!

這是因為,核燃料中鈾-235的含量約為3%,而核炸藥中的鈾-235含量高達90%以上。 核燃料引不起核爆炸,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點燃,而啤酒則因酒精含量低不能點燃一樣

1. 隨時透過原能會輻射偵測 – 即時環境輻射監測,觀看目前台灣的輻射強度。目前全台灣的輻射暴露量,都在0.05微西弗左右,根據原子能法規規定,整體環境只要保持在0.2微西弗以內都在正常範圍,如果超過20微西弗那就會被列入緊急偵測。

2. 認識輻射強度單位:1西弗(Sv,sieverts)=1000毫西弗(mSv,millisieverts),而1毫西弗=1000微西弗(μSv,microsieverts)。台灣的年平均天然輻射約為1-2毫西弗。若每天看電視1小時,累計1年所受的輻射劑量約0.02毫西弗,而台灣核能電廠運轉全年對廠外民眾造成的最大個人劑量約為0.001~0.015毫西弗,遠低於天然輻射造成的劑量(文章)。一個人一年時間內平均可以承受的輻射污染量約為3000微西弗。為方便大家了解這個數據的背後意義,照1次正電子斷層掃描(PET)就會有3000微西弗輻射,不過僅維持數分鐘。

3. 認識輻射強度的危害: 輻射量達到2西弗會對人體造成急性輻射傷害,5西弗時,將傷害骨髓,因此白血球減少,增加感染機會,4星期就會死亡,10西弗以上,傷及腸胃,以致上吐下瀉,1~2星期就可能致死,50西弗以上,腦部受損,4天內就會奪命。

4. 8個症狀顯示你被輻射了

    a. 噁心和嘔吐
    噁心和嘔吐是典型的輻射病的最早症狀。輻射劑量越多,這些症狀出現越早。受到輻射後一個小時開始嘔吐的人極有可能會死亡。有時放射病起初讓人感覺不好,然後開始感覺好多了。但通常會“潛伏”幾小時,幾天,甚至是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會伴有新的,更嚴重的症狀。

    b. 自發性出血
    放射病可引起鼻腔,口腔,牙齦和肛門出血。它可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挫傷和內部出血,甚至吐血。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是輻射耗盡了體內控制出血的血小板。

    c. 出血性腹瀉
    輻射“瞄準”體內細胞迅速繁殖,這細胞該行腸道。放射病的原因主要刺激腸壁,嚴重時引起帶血腹瀉。

    d. 皮膚脫落
    暴露于輻射外的皮膚區域可能會變成水泡,變紅——幾乎像一個嚴重的曬傷。在某些情況下,形成開放性潰瘍,皮膚甚至脫落。有時與放射病起初讓人感覺不好,然後開始感覺好多了。但通常更嚴重的症狀將出現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潛伏”階段幾個星期。

    e. 脫髮
    輻射傷害毛囊。因此,人們誰獲得大劑量的輻射往往會在在兩周或三周內持續脫髮。有時,這種脫髮是永久性的。

    f. 嚴重疲勞
    放射病會導致人感到虛弱和不舒服-幾乎就像有一個嚴重版本的流感。紅血細胞明顯減少,導致貧血並增加了昏厥的危險。

    g. 口腔潰瘍
    放射病會導致或口可見潰瘍。此外,潰瘍還可能形成在食道,胃和腸。

    h. 感染
    隨著紅細胞減少,可減少放射性疾病的抗感染的白細胞也減少。因此,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風險提高。

5. 放射性物質侵入體內的途徑有:飲食、呼吸、皮膚吸收、傷口侵入。因此,體內曝露的防護方法就是避免食入、減少吸入、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區逗留。此外還要加強場所除污的工作,以減少人員體內污染的機會。

6. 核子事故外洩的眾多放射性物質中,唯一能夠預防的只有同位素碘131,事先服用碘片,效果是減少而非完全阻絕輻射傷害,如果受到輻射污染暴露之後才服用,既不能預防也不能治療輻射傷害。

7. 核電運行中,産生放射性物質碘131﹐它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甲狀腺吸收後造成損傷。預先服用含有穩定碘同位素的藥片,可以阻斷人體甲狀腺對放 射性碘-131的吸收。由於碘不易在甲狀腺中積聚,短時間內就能排出體外,從而減少碘-131對人體的放射性危害。服用量是按成人在最初24小時服用一片 (相當於100毫克碘當量),一天後服用半片,具體服用時間及方法必須發放人員指導,不可自己盲目服用。

8. 碘片是針對四天內有接觸到250毫西弗的民眾,才有吃的必要,但如果擔心輻射污染,只要平常多吃含碘的海帶、海苔,出門穿長袖長褲,戴口罩、墨鏡和帽子,回家馬上清洗,就不怕輻射粉塵。萬一真的不幸被輻射污染,盡速就醫,醫院會馬上進行外部沖洗除汙,再透過儀器測量輻射值,如果污染到體內,才需要藥物治療,最後等半衰期過了,就算康復了。

9. 假若輻射量較低時,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撐傘,還有多喝水、多吃含碘的海菜,萬一輻射量很高,一定得待在家裡門窗還要緊閉,而且要先吃碘片,避免人體吸收碘131輻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mma616 的頭像
    vemma616

    八方財富網賺工作室

    T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